 |
|
作者: 来源: 本站浏览:454次 发布时间:[2018-10-05] |
|
|
一、“画到精神飘没处” 书法不是写字,不是单纯的游离于人文情怀之外的笔墨艺术,这是古今中国书法界的共识,也是书法家与“书匠”的本质区别。 “同样是书家,不一样的不是笔墨技法,而是人文情怀的差异。”《兰亭序》所描写的“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”的美感自由,包含着“俯仰一世”而有感于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,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”的生命哲学的感悟。“晋人之美”可以说是一种深含人文情怀的诗情画意。 “神采为上,形质次之”。书家有了这样的文人情怀,方才能在其书法艺术中表达出所追求的“神采”。书法创作首先要做到“澄神静虑”,即散其心怀,凝其思虑,达到道家所谓的“虚静”、现象学所谓的“悬搁”之境界;然后是凝神想象,对字体形态、笔势之运行等“意”有充分把握;最后“作字”之时“虚拳直腕,指齐掌空”,方使所作之字得其“神采”,进而表达出心中的情怀。 书法之美是在书写内容之外的一种形外之意、味外之旨的情怀之美,这是内在的精神之美。郑板桥诗云:“爱看古庙破苔痕,惯写荒崖乱树根。画到精神飘没处,更无真相有真神。”书画同道也。 唐张怀瓘在《书议》中曾提到,草书之作“或寄以骋纵横之志,或托以散郁积之怀”。颜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是为祭在安史之乱中以身殉国的侄子而书,直抒胸臆,悲愤欲绝,情感奔涌倾泻,不可遏制,为历代称道。清人王项龄指出:“鲁公忠义光日月,书法冠唐贤。片纸只字,是为伟世之宝。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,至性所郁结,岂止笔精墨妙,可以振铄千古者乎!” 二、万卷书与万里路 作为书法家,不仅要有“书内功”,还要有“书外功”,就是要加强艺术修养,清末书法理论家杨守敬在《学书迩言》中就曾这样说过:“学书者除了要有天分,要多见、多写以外,还要学富,胸罗万有,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。”他还说:“古之大学,莫不备此,断未有胸无点墨,而能超轶俦伦者也。” 一个书法家究竟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修养呢?主要是加强文学修养,特别是与书法有直接关系的古典文学、古文字学、诗词的修养。还需加强与之相关的姊妹艺术的修养。这是关系到书家的书风能否脱俗,造就奇境和获得更高成就的大问题。正如苏东坡所云:“退笔如山未足珍,读书万卷始通神。”同时,还要向自然、社会中捕微探幽,善于取境,敢于创新。只有深入生活,注意观察物象,才能见识博深,不断提高对客观物象的概括抽象能力,提高审美水平,诱发最佳的创作情绪和闪光的灵感。 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”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二者辩证统一。什么是读万卷书?就是用眼睛在书卷上走万里路,什么是走万里路?是用脚步在大地上读万卷书。总之,涵养书法的情怀意趣,要求我们要从笔墨中走出来。陆游说:“汝果欲字诗,功夫在诗外。”书法也是同样道理。
|
|
|
 |
|
|
|